大方縣油杉河村村民曾光華,36年在周圍荒山種下 杉樹萬余棵。人稱“樹癡”的他說—— 大方縣油杉河景區油杉河村欄目組村民曾光華,被當地人稱為“樹癡”。36年來,他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,讓荒山變了模樣。 從青春到花甲,從青絲到白發。樹越長越高,山越來越綠。曾光華說,能在有生之年為鄉親們留下這片蔥郁的綠色,是他這輩子做過的最自豪的一件事。 日前,記者沿著崎嶇的山路,來到油杉河景區內“鷹回頭”景點對面的半山腰。一幢舊木房子掩映在蒼翠叢中,與鳥鳴作伴,這就是曾光華的家。 1977年,22歲的曾光華從大方師范畢業,回到家鄉教書。從育人到育樹,曾光華說,就為了“賭氣”。 土地承包到戶時,村子里的人都分到杉樹,只有曾光華沒分到。地處崇山峻嶺間的欄目組,交通極其不便,生存條件相當艱苦。生活困難時,鄉親們把手伸向了杉樹,家家砍樹蓋房,毀林開荒,樹越砍越少,青山變成了荒山。曾光華看著心疼,勸阻鄉親們別砍樹了,有人嘲笑他:“你是不是沒分到杉樹嫉妒?是不是看到鄉親們夾在筷子里的肉嘴癢?”曾光華賭氣說:“我沒分到樹,我自己種;你們砍掉樹,我自己種。” 這不是逞一時口快。多少個夜里,曾光華輾轉難眠,他常想:“樹砍沒了,將來子孫后代怎么活下去?”他懷念油杉河村過去的風景:清溪環繞,鳥鳴幽幽……他暗下決心,今生只要有一口氣,有一口飯吃,就年年種樹,絕不動搖! 鄉親們以為吃“皇糧”的曾光華講的不過是賭氣的話。幾天后,曾光華真辭掉工作,扛著鋤頭上了山。 1979年10月1日,曾光華在荒山上種下了第一棵樹。為了掌握種樹的技巧,提高樹的成活率,他做了大量的試驗,每一顆種死的樹苗都要挖起來看,查找原因,直到栽的120棵試驗樹全部成活,他才開始大規模種樹。 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”曾光華的心里滿是希望。可是,樹木一寸一寸生長,這對于渴望改善生活條件的鄉親們來說實在是太慢。樹越砍越少,砍樹帶來的惡果一年比一年嚴重。很多時候,一場暴雨便把的莊稼刮到山溝里去,在鄉親們的哀聲嘆氣中,一年的口糧化為了泡影。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,鄉親們開始往外走。年復一年,寨子里原先的41戶180多人最后只剩下3戶不到10人,就連曾光華的大哥也熬不住,舉家搬到了雨沖鄉紅旗村。 曾光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,最困難的時候,只能炒點包谷花揣在衣兜里上山種樹,餓得實在不行了,就吃幾顆包谷花,喝一口山泉水。冬去春來,荒山開始披綠掛翠,曾光華的心里充滿了成就感,再也“剎”不住種樹的“車”——自己的荒山種完了,就承包村里的荒山種。巖腳河溝頭、王家鬧、雞公嶺、大坪子、門口環坡、背后巖腳……十多個山頭記住了曾光華揮鋤種樹的身影。 如今,10000多棵杉樹昂首挺立于欄目組周圍的山頭上,每天都會看到日漸蹣跚的主人提著彎刀,這里修修,那里砍砍,有時在空缺的地方種下一棵幼苗。曾光華對林子的愛,超過對孩子們。三兒子建房要做門窗,向曾光華要幾棵樹,一開口就被他狠狠地罵了一頓:“我的樹,誰也不給!誰碰我就打斷誰的手!” 有人問曾光華:“你師范的同學現在都領著高工資退休享清福了,你后悔不?”曾光華說:“我物質上沒有他們富有,但我每天只要鉆進林子,呼吸新鮮的空氣,看著滿山的綠,就覺得這輩子沒有白活。” 更讓他高興的是,現在油杉河滿山青翠,景色異常優美,已經成為國家3A級景區和省級森林公園,成為游客們休閑度假的目的地。當地老百姓開農家樂,建農家旅館,吃上了“生態飯”。 曾光華說,他現在最大的心愿,就是有生之年好好守護這片林子,死后把林子無償獻給國家。 |